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”当第一缕寒风掠过枝头,露珠凝结成霜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——寒露。它标志着秋季的深入,也预示着冬日的脚步渐近。此时的大地,褪去了夏日的喧嚣,披上了金黄的秋装,每一片落叶、每一滴寒露,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。
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寒露不仅是气温由凉转寒的“分水岭”,更是古人用智慧丈量自然的印记:他们看鸿雁南飞,辨雀蛤更迭,赏菊花盛放,将对季节的观察凝练成“三候”;他们登高赏秋、食芝麻、饮菊酒,把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传统习俗。
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斗指辛,太阳到达黄经195°,在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交节,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。夜晚,仰望星空,会发现代表盛夏的“大火星”已西沉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“寒”字的节气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寒露,九月节。
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露珠冷寒而欲凝结,放出微微寒光,“寒露”之名由此得来。古人喜欢用露水来表示秋的深浅,于是有了“露水先白而后寒”的说法。
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,每一候都是自然与生命的默契配合:
此时北方的鸿雁早已南飞,而最后一批南飞的鸿雁,如同赴约的“宾客”,缓缓抵达南方越冬。它们列队成行,在秋日长空划出优美的弧线,成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“空中风景”。古人认为,这批鸿雁来得较晚,如同“宾客”般珍贵,因此称其为“来宾”。
天气转寒,田间的麻雀等小鸟渐渐隐匿踪迹。而海边的蛤蜊开始大量出现,其贝壳的纹路、颜色与麻雀相似,古人便认为,麻雀是“潜入”水中,变成了蛤蜊,以此适应寒冷的季节。这一说法虽无科学依据,却充满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想象力。
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”,寒露时节,菊花迎来盛放期,漫山遍野的菊花多呈黄色,“黄华”便是古人对此时菊花的雅称。菊花不仅是秋日的“颜值担当”,更被赋予“傲霜斗寒”的品格,成为寒露节气最具文化意蕴的象征。
寒露不仅是自然变化的节点,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。每一项习俗,都承载着先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,也让我们在参与中,感受秋的温情与仪式感。
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寒露时节,山间红叶如火,层林尽染。北京香山、南京栖霞山、四川九寨沟,都是赏枫的绝佳去处。登高望远,不仅是为了欣赏秋色,更是为了感受自然的壮美,寄托对健康与美好的向往。
寒露后,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,空气干燥,中医认为此时应“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”。芝麻富含油脂与维生素,具有补肝肾、润五脏的功效。无论是芝麻糊、芝麻糖,还是作为菜肴的点缀,都是寒露时节的养生佳品。
寒露前后,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。古人有“秋采菊,冬酿茶”的传统,用菊花泡茶,可清肝明目、祛火润燥。泡一壶菊花茶,看花瓣在水中舒展,闻茶香袅袅升起,仿佛能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深远。
袅袅凉风动
凄凄寒露零
排版:135编辑器
贴纸:135编辑器
图片:135摄影图(ID:59771)
使用时请自行替换
文字:135AI写作,仅用作占位,使用时请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