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,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,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“秋老虎”影响,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,会感到闷热,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。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、物候、时令、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,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。2006年,“农历二十四节气”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;2016年,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,中国先民通过大量天象观测,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(日影最短)和冬至(日影最长)两个节气。先秦时期,四时(春夏秋冬)八节(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)已经出现。秦汉时期,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,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,对太阳黄道(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)进行24等分,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,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,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。
中国国古人将处暑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: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“鹰乃祭鸟”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;“天地始肃”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,充满了肃杀之气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,如“五谷丰登”,意思就是开始秋收。
烈日炙烤大地,蝉鸣响彻云霄,一年中最热、湿气最重的三伏天已然到来。此时,暑气与湿气交织,人体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发生显著变化,稍不注意就容易被疾病侵袭。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,顺应天时调养身心,成为安然度过三伏的关键。
三伏饮食讲究清淡易消化,多吃清热、祛湿、健脾的食物。绿豆、冬瓜、苦瓜等是消暑佳品,绿豆汤能清热解毒,冬瓜利水消肿,苦瓜则可清热降火。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,如山楂、乌梅,有助于敛汗生津。
三伏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以“慢”为主。清晨或傍晚,选择公园、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,进行散步、瑜伽、太极拳等有氧运动。运动时微微出汗即可,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。运动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或冲凉水澡,要用温水擦拭身体。
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不仅标志着暑气消退、秋意渐浓,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。这些习俗既包含对自然的敬畏,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、丰收和团圆的美好期盼。以下是处暑时节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:
处暑吃鸭肉是南方多地的传统,尤其是南京、杭州等地有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说法。
沿海地区(如浙江象山、广东阳江)在处暑前后举办开渔节,庆祝渔汛开始。祭海祈福、舞龙舞狮、船队巡游、千帆竞发,象征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。
部分地区在处暑前后举行祭祖仪式,感谢祖先庇佑,同时祈求秋收顺利。扫墓、献祭品(如新米、瓜果)、焚香烧纸,部分地区会结合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进行。
微信号:135editor
新浪微博:@135编辑器
排版:135编辑器
贴纸:135编辑器
图片:135摄影图(ID:59394)
使用时请自行替换
文字:135AI写作,仅用作占位,使用时请替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