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
元吴澄编撰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
处暑,七月中。处,止也,暑期至此而止矣
处暑秋来,云一淡一轻,风一清一凉
和夏天说声再见,愿秋风不燥,逍遥自在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8月22-24日交节。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处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,这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,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“秋老虎”影响,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前后。
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迎秋、丰收有关,农作物在关键的成熟期,农民“抬猛将,驱蝗虫”、拜土地神,靠海吃海的渔家举行盛大的开渔节,另外,中元节多在处暑时节,因此,祭祖及放河灯也是处暑的重大节庆活动。
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作物开始加速成熟,树木开始有凋零迹象。古人将处暑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: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
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“七月半”的民俗活动,俗称作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部分地区在处暑这天会吃鸭子、放河灯、吃鸭子、喝茶、赏菊等习俗活动。
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区,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——秋高气爽,此时正是郊游赏景的好时节。民间素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就是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
处暑后,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,进入生理休整阶段,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,产生“秋乏”。化解“秋乏”,要保证充足睡眠,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;饮食清淡,宜多吃西红柿、茄子、马铃薯、葡萄和梨等食物。
文字:摘抄百度百科/仅做占位,使用请替换
贴纸:笔格设计ID:766899、135编辑器
排版:135编辑器
图片:来源135摄影图ID:59390、ID:593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