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达38℃以上,部分区域突破40℃,体感温度可能超过50℃。
这意味着人体在户外暴露10分钟就可能出现脱水,30分钟即有中暑风险。
气象部门通过卫星云图、地面监测站数据交叉验证,结合湿度、风力等因素综合研判,确认高温强度、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后,才会启动这一最高级别的预警。
减少不必要外出,将每日活动时间压缩至早晚凉爽时段;储备防暑物资,检查家中降温设备运行状态,确保应急时能正常启动。
每工作40分钟必须进入阴凉处休息20分钟,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(避免单纯饮用纯净水)。
穿戴浅色系透气工装,配备遮阳帽与冰袖,裸露皮肤每2小时补涂一次高倍防晒霜。
若出现头晕、心慌等前兆,立即停止工作,用湿毛巾冷敷颈动脉处,口服藿香正气水后就医。
老年人: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-28℃,每日定时测量血压,避免因高温引发心脑血管意外;子女需早晚各检查一次,确保饮水充足。
婴幼儿:减少外出,外出时使用遮阳推车并覆盖透气纱巾,每小时喂一次温水(每次10-20ml),警惕高热惊厥。
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需增加血糖监测频次,高血压患者避免突然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,以防血压波动。
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时,避开正午高峰,随身携带小风扇与降温喷雾。
自驾者需在车内放置遮阳挡,启动车辆后先开窗通风3分钟再开空调,避免方向盘与座椅烫肤。
骑行或步行时,选择有树荫的路线,每15分钟在便利店等场所短暂休整,补充水分。
日最高气温达40℃以上,用人单位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。
37℃以上、40℃以下时,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,且在12-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。
高温津贴不得计入最低工资,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(具体按地方规定执行),发放时间为6-9月。
若用人单位违反高温作业规定,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(投诉电话12333)。
保留考勤记录、高温津贴发放凭证等证据,一旦发生中暑,可申请职业病诊断(需提供职业史、中暑诊断证明等材料)。
因高温天气导致停工,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。
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领腰带,用32℃左右温水擦拭全身(避免用冰水直接降温)。
清醒者可饮用淡盐水(每100ml水加0.9g盐),每次100ml,每隔10分钟一次。
出现体温超40℃、无汗、昏迷、抽搐等症状,立即拨打120,途中持续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。
【文案】135AI写作,使用请替换
【版头图片】135摄影图,使用请替换
ID:58860
【图片】135摄影图,使用请替换
ID:87090、87085
81524、87059、87092
【贴纸】135编辑器
【排版】135编辑器